图片
文/景志祥
01
明朝末年的名将洪承畴是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人,他前半生很努力,努力读书,努力参加科举,努力做官,努力做一个崇祯认可的好臣子,正因为这份努力,导致他对于到手的东西很难放弃,一些东西放不下去,就容易形成了人格上的弱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样一个左右历史走向的人,一旦有了弱点,历史也就变得摇摆不定,最终剩下的就是一声叹息了。
根据史料记载,洪承畴出身望族,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
只是,到了他祖父这一代时,没出什么能力超群的人物,昔日的繁华和荣耀立即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变成了后世子孙茶余饭后内心深处的一种追忆,然而,再如何追忆往昔,洪氏一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没落。
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已是家境贫寒了。他11岁时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还需走街串巷叫卖,只不过上苍给了洪承畴一扇窥视祖上荣耀的门窗,让他在知晓祖上荣耀的同时,也明白了任何荣耀的长久都需要通过读书才能延续。
为此,他在叫卖豆腐干之余,常在其族亲洪启胤所办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读书极有天份,且有抱负,便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甚得赏识。其老师洪启胤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个评语只对了前半部分,“家驹千里”洪承畴做到了,在大量学习《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的同时,洪承畴参加了科举考试。
他的运气很好,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这一刻,他咸鱼翻身。
此后他的仕途一直顺风顺水,时间仅仅向前推进了20年,到了崇祯七年,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洪承畴就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了崇祯一朝让人仰慕的军事主帅。
面对着精明强干洪承畴,高迎祥、张献忠纷纷不敌。只能带着残部再返陕西。
人生高光时刻就此来临。
崇祯十一年,为了大明奔走了十年的洪承畴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各路义军,一时之间,洪承畴成为了大明最后的希望,一向多疑的崇祯皇帝对这位来自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猛将信任有加,该给的荣誉一样都没落下。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洪承畴是满足的,通过多年的努力,功名利禄都有了,那么余下的人生,就是如何保持这一切而已,只可惜,在这一点上洪承畴做得并不好,准确地说,他保住了一切,却丢失了最根本的东西。
02
崇祯十四年,大明边关告急,被崇祯帝寄予厚望的洪承畴奉命领兵十三万大军,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镇守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能力还是有的,他步步为营,打算让敌自困,然后解锦州危机。这个策略没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在研读明朝后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辽东这块地方,对付努尔哈赤,明朝并不是
没有办法和策略,甚至你可以看到他们布局上,努尔哈赤都没有任何机会,可一旦到了决策执行上,明朝总是出现问题,杜松、张承胤、孙承宗、熊廷弼、包括后来的袁崇焕都是如此,唯独例外的是李成梁,如今到了洪承畴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从根本上的解决。
其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速决,并让总督,统蓟辽军务的张若麟为前线监军,这是摆明了找事,张若麟按照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督促进兵,其结果可想而知了。洪承畴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布置兵马,加上粮草被敌人截取了,援军迟迟不见踪影,最终洪承畴在松山城被清军围困了半年之久,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松山城守城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至此松山城城破,洪承畴被俘。
据《清史稿》记载:“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极却下令“杀民仰、变蛟、廷臣”,唯独对能力和威望极高的洪承畴颇为优待,特意让人将洪承畴递解送往盛京(即今辽宁省沈阳市)。
皇太极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上欲收承畴为用”。——(《清史稿》卷237 列传二十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太极对洪承畴展开了招降工作,这个工作各种史料记载不同,呈现了版本也不同,唯一不变的是主角洪承畴,而在众多的版本当中,最出名,最真实的无疑是范文程招降的版本。
如何招降洪承畴皇太极一直没什么主意,经过思考后,将这个难题丢给了宠臣范文程,范文程出生在辽东沈阳(今沈阳),其祖上是宋代名相范仲淹,曾祖父范锐,曾出仕为大明嘉靖朝的兵部尚书,与奸臣严嵩斗智斗勇,终因不敌严嵩而离职;祖父范沈,官职为沈阳卫指挥同知;其父范楠固然留下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也曾在大明担任过官职,这样蒙受大明皇恩的家族,却成了清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范文程本人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经过认真准备后,以“七大恨”祭告天地,亲自率领两万八旗劲旅攻下抚顺,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50余人阵亡。后金军追杀40余里,歼明朝援军十之八九,获战马9000余匹、盔甲7000余副,其它器械无算。随即后金开始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降民编为一千户。
范文程即在这被掳降民之列,是极其偶然的因素他未被杀掉,此后编入满洲八旗镶红旗下为奴。
这是一种屈辱的人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为了活下去,范文程和兄范文来选择了忍辱负重。
命运的转折点在于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都跟从出征,此后范文程蒙清太祖努尔哈赤善遇,参与指挥谋划的事宜。这和《清史稿》中“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的记录颇有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 结果都一样,范文程都投降了后金。
面对皇太极丢出的终极命令,范文程选择了接受,他主动走入了关押洪承畴的牢房。
“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清史稿》卷237 列传二十四)
03
范文程来劝降,抱着必死之心的洪承畴咆哮谩骂回之。但范文程毕竟是拥有大智慧之人,面对洪承畴地辱骂,他选择了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只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
这只是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搁在寻常人身上,或许根本不曾注意,但范文程却认认真真看在了眼里,并从中触到了一丝别样的信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范文程能成为清朝的“文臣之首”绝非偶然,他不动声色地走出了牢房,在回奏皇太极时说:“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洪承畴是不想死的。他对自己的衣服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
到了第二天一早,获悉一切的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此时的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皇太极大喜。他对众人笑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清史稿》卷237 列传二十四)
这里的“导者”就是领路人的意思,皇太极将眼前的洪承畴当做了清朝大军进入中原的领路人,这也是洪承畴日后的悲剧源泉之一,只不过此时此刻的洪承畴并不曾领悟这一点而已。
相比皇太极嘘寒问暖,大明那边的崇祯皇帝其表现也无可厚非,在崇祯皇帝看来,洪承畴一生都在沐浴着朱家的恩泽,此番被俘,必然会精忠报国的。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想到洪承畴会“畏死幸生”投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
正因为想不到,所以崇祯皇帝给予了洪承畴极高的荣誉,史料记载:松锦之战后“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不光如此,崇祯还下令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还御制 “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
闻卿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庭,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追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日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这篇祭文并不长,崇祯却写得饱含热泪。然而,现实却打了崇祯一个措手不及,当大明上下都沉浸在失去洪承畴的悲痛时,迟来的消息出乎意料地送到了京城: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了。初闻这个消息,崇祯震谔不已,这位大明最努力的皇帝,实在有些想不明白,以洪承畴的为人,为何为负恩变节呢?正因为想不明白,才匆忙结束了这次祭悼仪式。
不过,这终究是一件不光彩,或者说是打击士气的偶然事件,无论内心深处多么想不明白,他都不想将这件事张扬出去,毕竟他还指望着能出现洪承畴这样有能力的名将来替自己挽回已经败坏到谷底的大明王朝,只不过这只是他一厢情愿而已。
大明王朝在洪承畴投降的两年后彻底走向了灭亡,有人说,这两年时间里,洪承畴终究是对得起崇祯皇帝的,毕竟在这两年里,他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一直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解救百姓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朝统一中原出工出力。
04
这个说法不知从何而来今天不得而知,唯一知晓的是,在投降后的两年时间里,洪承畴的确没有为皇太极所用,一直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洪承畴随清军入京,恰逢清军方面“特令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清朝大军遇到了势头正旺的义军,一向谨慎的多尔衮踌躇不前,关键时刻随行参决帷幄的洪承畴给多尔衮出了一条主意: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而“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并具体提出严肃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赏,抗拒者必诛,制订严密的行军路线和用兵方略。这条无比正确的建议被多尔衮采纳了。
局势,就此改变。
多尔衮率大军向南而行,因改变了以往任意掠夺和杀戮的习惯,“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清军一到,几无反抗,顺利攻占北京,洪承畴因引清军入关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遂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初重臣。
差点丢失的东西,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这种重新掌握人生的感觉,我相信洪承畴很满意这种感觉,对于自己是否丢掉了最内核的东西,他并不在意,他曾为了某种目的,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一幅对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
这八个字之中,他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一生大部分都在沐浴着朱明王朝的皇恩,其恩深之似海,只是这话有他这么一个“畏死幸生”降清的前朝重臣来说,多少带着几分讽刺的意味。
这里面有没有悔恨,时至今日我们无从知晓,但几分得意还是能窥见一二,大概是这种恃宠而骄的得意姿态,让时人很不痛快,所以有一秀才,看了对联后,大概是气不过,特意在这幅对联下面各加了一个字,让这幅对联变成了“君恩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简单两个字,对联意思完全变了不说,还带有尖锐的讽刺效果,由此可见其人对洪承畴的态度如何了。
在通过不懈努力后,洪承畴如愿以偿地成为清朝重臣,这种不屑一顾,或者不耻的姿态,时人表现得越发明显,一次他在阴历“谷雨”与友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联:“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这位友人淡然一笑,不动声色地续了一个下联,韵含深意:“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这种讽刺的意思,以洪承畴的理解能力并非一无所知,所以在经略西南时,三番五次请求解任,以求逃脱束缚在身上的枷锁,但他忘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降臣,天下大定之前,可以用你,天下大定后,能力立即就摆放在一边了,个人品行反而变得越发的重要了,洪承畴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关键时刻经不起考验的前朝官员,无形之中成了清朝皇帝心里的一道过不去的坎,尽管这位前朝老臣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朝皇帝的眼里,这一切是不足为凭的,恰恰这一点,洪承畴自始至终都不曾想明白,如此一来,这位左右历史走向的明朝老臣其人生的下场就不言而喻了。
图片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图片
作者 景志祥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编辑推荐
被大臣逼迫的万历;只会抹稀泥的内阁;被人当枪使的海瑞;刚死就被清算的张居正;用刺客整人的冯保;到处弹劾人的丘橓……
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乃亡国之君,臣亦亡国之臣。
一场皇室集团、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权斗争,大明王朝就是这么被搞垮的。
图片
景志祥,历史作家,曾在《青年文摘》《疯狂阅读》《百家讲坛》《金秋杂志》《衢州晚报》《国家人文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史博览》等杂志上发表多部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伍伍策略-炒股配资网站-正规配资知识网-专业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