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河西走廊暮色姗姗来迟,夕阳将白昼的余韵无限延展。
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围绕“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在甘肃开展调研,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与当地残联部门工作人员及助残社会组织负责人围坐在会议室交流心得时,窗外祁连山的雪峰正披着最后一缕晚霞,会议室里的讨论却愈发热烈。
“在座各位都是残疾人事业的‘自家人’,工作中遇到的难处、对助残事业发展的想法,咱们敞开心扉聊一聊。”程凯朴实真挚的话语,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番暖心话语背后,是甘肃省残疾人事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去年,全省1.2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13.4万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4.9万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
“今年,酒泉市启动‘互联网﹢辅助器具’试点工作,着力提升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精准康复服务能力;建立14个助残就业爱心屋,安置重度困难残疾人就业……”酒泉市残联理事长张娟在介绍年度重点工作时表示,这些创新举措旨在通过科技赋能和就业帮扶双轮驱动,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
着眼今后,她希望进一步强化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家庭支持,同时呼吁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及托养机构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展开剩余60%程凯表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救助和康复教育、社会融入等工作近年来持续受到重视,相关提案逐年推进并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和部门的支持。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该领域将被作为重点支持与发展方向,努力构建起孤独症儿童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切实提升孤独症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度。
他进一步提出,要始终坚守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核心定位,重点面向16—59周岁的心智障碍者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充分发挥托养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将服务重心聚焦于职业能力评估、职业康复训练和就业衔接等关键环节,构建“托养—康复—就业”一体化支持体系。
在张掖市残疾人工作恳谈会上,市残联党组书记陈继勇希望以《残疾人就业条例》修订为契机,通过制度创新多维度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具体包括优化按比例就业政策、建立岗位预留机制等基础保障,同时配套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支持性措施,形成完整的就业促进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与关爱服务体系,全国政协此次开展专项调研,正是为了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推动公益慈善服务民生保障取得新实效。”程凯的话让现场参会者深感振奋。特别是提到要通过调研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这让大家对破解基层残疾人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充满期待。
随着讨论渐入佳境,会场中的拘谨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热烈发言:
“邀请康复服务领域的优秀机构专家开展系统性培训,将先进康复理念和服务模式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范。”
“推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职业上升通道。”
……
自嘉峪关启程,经酒泉至张掖,从基层康复服务的“神经末梢激活”实践,延伸到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助残的可持续机制,连续两晚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促膝长谈,随着渐浓的夜色走向更深的思索。(本报记者 赵莹莹)
发布于:北京市伍伍策略-炒股配资网站-正规配资知识网-专业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