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印度分公司的高管把“全款预付,只收人民币”的合同条款拍在谈判桌上时,印度官员气得当场摔了茶杯。
那是在2023年的一场电动巴士采购谈判现场,印度某邦政府计划订购1000辆总价20亿元的新能源车,却坚持用“10%定金+货到付卢比”的支付方式。 比亚迪代表寸步不让:“要么付全款,要么找别人买! ”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博弈背后,是无数中企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就在同一年,小米印度公司账户里555亿卢比(约48亿人民币)资金被印度执法局冻结。尽管小米辩称汇款是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但印度法院仍在2023年4月驳回了申诉,最终这笔巨款被直接没收。 更魔幻的是,当印度海关扣押小米资产后,本土手机品牌Lava International立刻陷入显示屏断供危机——因为印度78%的手机显示模组依赖中国供应,断供导致整机成本暴涨23%,市场竞争力瞬间归零。
同样的剧本在特高压领域演得更残酷。 中国保变电气在印度扎根十三年,不仅手把手教会印度工程师制造765千伏变压器,还把整套生产线搬了过去。 结果2025年,印度以“国产化”名义强制该公司以1.37亿元低价转让90%股权。 印度电力部长甚至公开宣称:“外资教会我们技术,现在该让印度制造登场了! ”紧接着,印度就宣布要向沙特出口电力,直接与中国争夺市场。
这些案例揭示出印度招商引资的终极套路:先以市场诱惑外资建厂,再用政策镰刀收割成果。 2024年6月,印度政府悄然升级外资审查条款,在电子制造领域给中企套上四重枷锁:持股上限10%、强制技术转让、五年内移交管理权、三年内供应链本地化率需达75%。 当美国宣布对华电动车电池征收75%关税时,印度精准发动突袭,逼迫中企在“带资进组”和放弃市场间二选一。
更令人咋舌的是技术转让的赤裸勒索。 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明文规定:中企在印度每卖一部手机,必须转移0.7%专利费;每出口一兆瓦光伏组件,必须附带逆变器制造技术。 这种“技术赎身费”连苹果都吓退了,紧急叫停中国代工厂在印度生产iPhone 16芯片的计划。
可吊诡的是,印度越是高举“去中国化”大旗,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反而越深。 2024年前五个月,印度从中国进口的PCB电路板暴增37%,摄像头模组增长52%,锂电池隔膜需求飙升218%。 印度本土企业连数据线接头镀层合格率都达不到65%,却幻想用强制手段获取半导体霸权。 当塔塔集团与力晶半导体合资的28纳米晶圆厂因缺少中国蚀刻机被迫延期时,印度半导体进口额反创下82亿美元新高,其中72%来自中国。
这种“政冷经热”的撕裂在高铁项目上尤为荒诞。 2025年印度高铁工程因盾构机问题停摆,莫迪政府却甩锅中国“拒绝放行设备”。 真相是印度采购的盾构机参数触及敏感条款,且拒绝说明是否用于中印争议地区建设。 当印度在藏南地区大修地下工事时,却要求中国对其敞开高端装备供应链,这种战略投机连俄罗斯都吃过亏——卖给印度数百亿美元石油收来卢比,结果想用卢比购买印度商品时竟遭拒绝,万亿卢比几乎变废纸。
边境线另一端的动作更值得警惕。 印度非法占据中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2025年又在中印边境频繁制造事端。 当中国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推动合作时,印度屡次阻挠联合声明发布;而美国宣布对华加征关税后,印度立刻启动对中国钢铁加征25%关税,赤裸裸配合围剿。
外资用真金白银投出的反对票更具说服力。 印度上一财年净外国直接投资(FDI)暴跌至3.53亿美元,不足2021财年439亿美元的1%。 当莫迪把富士康高管请到总理府,许诺补贴建3nm芯片厂时,对方离场后默默搁置了200亿美元投资计划。 这种“外资坟场”的威慑力,让比亚迪在印度卖车时只信人民币;让中企在印度建厂时牢记:这里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伍伍策略-炒股配资网站-正规配资知识网-专业配资炒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